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來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條文,更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送來政策東風。隨著裝配式建筑的星火燎原,給建筑設計行業也帶來新的機遇。那么裝配式住宅是怎么建造起來的,在設計和施工上與傳統的建筑方式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在設計方法上會有什么特別的要求?
一、1.著眼高度不同
傳統住宅項目的規劃設計僅針對單獨項目的需求,包括甲方條件、功能要求及審美需要等,各小區是無關聯的分散個體。在裝配式住宅設計中,整個小區都隸屬于裝配式住宅整體的宏大邏輯體系中,甚至這個體系還要影響到所有采用類似建構體系的其他小區,共享設計方法、裝配構件、標準模塊、標準樓棟等。因此,在裝配式建筑設計之初,就需要整體考慮本小區與全部裝配式住宅體系的關系及與其它裝配式住宅小區的關系。
2.目標體系差異
傳統住宅與裝配式住宅預期目標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大部分傳統住宅設計項目是全新的,從任務書開始設計項目。設計以功能為導向,追求基本功能的滿足和空間環境的宜居性。而現有的裝配式住宅項目不僅需要著眼功能和宜居,也需要關注設計對工廠化生產和裝配式施工的影響。裝配式住宅設計關注軸線尺寸統一化與戶型標準化,是為了減少外墻構件及樓板構件種類,提高建造效率,實現住宅功能性與經濟性的統一。其次,裝配式住宅的工業化特征為不同小區之間采用相同構件模塊提供了可能,也為構件產品及標準化樓棟的多次利用提供了可能。
二、1.涉及階段區別
傳統住宅項目在方案設計階段一般僅涉及小區規劃設計,建筑單體設計等階段;而裝配式住宅項目由于構件工廠生產、現場裝配的要求及內裝裝配化的要求必須將設計向全過程延伸。從設計的初始階段即開始考慮構件的拆分及精細化設計的要求,并在設計過程與結構、設備、電氣、內裝專業緊密溝通,實現全專業全過程的一體化設計。在工業化生產席卷全球與國際產品標準化的社會大背景下,裝配式住宅不僅體現了多工種協調合作的工業化協同趨勢。同時也代表了建筑設計逐漸向建筑業全過程滲透,掌控全局的建筑設計發展方向。
2.設計標準體系
裝配式住宅相對于傳統設計區別在于更加需要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標準化設計體系。大多數的標準化設計體系由標準化戶型模塊及標準化交通核模塊共同構成。在戶型模塊方面,通過模塊整理規整了剪力墻,實現了模塊內部隔墻靈活分隔;同時對有些戶型的客廳和居室等空間的開間和進深進行了調整,使得功能尺寸更合理,更符合內裝設計、家具布置及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同時也遵循了模數原則和優先尺寸,為內裝的標準化預留了接口。 在交通核模塊方面,將原有非標準交通核按產業化要求調整成為若干標準化交通核,包括了樓梯的標準化、電梯井的標準化及機電管井和走道的標準化。同時也為模塊的靈活多樣組合創造了條件,為后續創造多樣的標準化組合平面提供了可能性。
3.平面組合多樣
裝配式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是基于標準化樓棟的規劃設計,更是根植于城市周邊環境的規劃設計。在裝配式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城市歷史文脈、發展環境等因素;考慮建筑周邊環境與交通人流等因素。不同的規劃條件要求不同的建筑形態和平面組合,因此多樣化組合的平面系統對于規劃的適應性尤為重要。裝配式住宅的模塊化和標準化使得各戶型可多樣組合,創造出板樓、塔樓、通廊式住宅等眾多平面組合類型,為滿足多樣化規劃要求提供了可能。
4.注重系統集成
在裝配式住宅設計中,系統集成的設計與運用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系統集成的方法很多,比如在住宅系統中,將壽命較長的結構系統與壽命較短的填充體系統分離;將設備管井空間公共化、集成化也是住宅設計的理性趨勢,為延長建筑壽命提供了可能。
5.戶型優化原則
戶型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良好空間,提高居住品質,這不僅是傳統住宅戶型設計的原則,更是裝配式住宅戶型設計的出發點。在裝配式住宅戶型設計中,軸線的調整和功能的微調都是為了使戶型更優化,創造更為宜居的居住空間。 在戶型的優化設計中,要重點實現廚房衛生間的標準化設計。利用住宅廚房衛生間已有的標準化設計和部品集成體系研究成果,不僅使得功能空間的布置更為集成優化,也為整體式衛生間的安裝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可能。
6.立面多樣化建構
與傳統住宅項目不同,裝配式住宅項目應該建立與材料特性和建構特色相適應的立面美學體系。裝配式住宅設計可以遵循“墻層”理論來實現立面形式的多樣化。標準化的設計往往限定了幾何尺寸不變的戶型和結構體系,相應也固化了外墻的幾何尺寸。但其色彩、光影、質感、紋理、組合及建構方式和順序作為“墻層”要素都是可以“編輯”的。通過“墻層”的編輯,能夠產生多樣化的立面形式。
7.評價體系不同
主要體現在裝配式住宅設計的預期目標除傳統住宅的關注點外,更關注質量、成本、工期、效果與環保的綜合評價。這是一個更全面更復雜的綜合評判過程,工業化的裝配式手段使得產品質量更有保障,形象效果更容易掌控;計算機輔助手段的大量應用和工廠加工的特征也使得項目的成本和工期更好預期。同時,工業化的生產使得一些新的環保手段得以應用。